冬葵子
【药用】为锦葵科植物冬葵Malva
verticillata L.的干燥成熟种子。多为栽培。全国各地均有产。夏、秋二季种子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阴干,生用或捣碎用。
【植物形态】二年生草本,高60~90cm;径直立,有星状长柔毛。叶互生,肾状圆形,掌状5~7浅裂,两面被稀疏伏毛或几无毛。花小,淡红色,丛生于叶腋间;萼杯状,5齿裂;花瓣顶端凹入;子房10~11个心皮组成,熟时心分离并与中轴脱落。
【药材性状】果实呈扁球形,由11个分果皮组成。直径1.5~2mm。表面棕黄色,网状,并具细柔毛。搓去果皮,内含1粒种子,种子肾形,直径约1mm,暗黑色。气微,味涩。

【性味与归经】甘,寒。归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利水通淋,通乳,润肠。
【用法与用量】3g~9g,煎服。
【处方用名】冬葵子(晒干用)。
【注意事项】本品寒润滑利,脾虚便溏者与孕妇慎用。
【临床应用】1.用于小便不利,淋沥涩痛,水肿等症
本品功能利水通淋,用治小便淋沥涩痛,常与车前子、海金沙等同用;又能利水通淋,用治水肿,常与茯苓等药配合同用。
2.用于乳汁稀少
本品具有通乳消肿之通,与木通、通草相似,故治产妇乳汁稀少,乳房胀痛等症,常与木通、通草同用。
本品还有润肠的作用,所以也可治疗大扁干燥的病症。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本品含脂肪油及蛋白质、锌、铁、锰、磷等10种微量元素。
【其他】冬葵子为锦葵科植物冬葵的成熟种子。在历代本草记载中,其药名称为“冬葵子”
。目前药材所用的冬葵子,大多为锦葵科植物苘麻Abutitlon
theophrastii Medic.的干燥成熟种子。经考证,来源于锦葵科冬葵和来源于锦葵科苘麻的两药在诸家本草中均不相混,各列专条,效用亦不相同,而今以苘麻子作冬葵子入药,是否妥当,应进一步研究。
灯心草
【药用】为灯心草科植物灯心草Juncus
effusus L.的干燥茎髓。主产于江苏、四川、云南、贵州等地。野生或栽培。夏末至秋季割取茎。晒干,取出茎髓,剪段,晒干,生用或制用。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粗壮,横走,黑褐色。秆直立丛生,圆柱形,内充满白色髓。无叶,下部有鳞片状鞘状叶数个,基部叶鞘紫褐色或淡褐色,叶鞘先端常具芒尖。花序假侧生,疏散为复伞花序;花小、绿色。蒴果三棱状倒锥形,淡黄褐色。
【药材性状】茎髓呈细长的圆柱形似粉条。长50~100cm,亦可达1m余。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有纵走的浅纹。体轻,入水不沉。质极柔软,轻压略有弹性,可任意弯曲,易拉断,断面白色,无空隙。无臭,味淡。

【性味与归经】甘、淡,微寒。归心、肺、小肠经。
【功效】清热利水,清心除烦。
【用法与用量】0.9g~3g,煎服;外用适量。本品质轻,内服用量不宜过大。
【处方用名】1.灯心草、灯芯草、灯草、白灯草(去皮,晒干用)
2.朱灯心(用朱砂拌匀,有清心安神的作用)
3.青黛拌登心草(用青黛拌匀,增强清热作用)
4.灯心草灰(焖”火段”成黑灰,用于吹喉)
【临床应用】1.用于小便短赤
本品味淡性寒,功能清热利水通淋,可用于湿热内蕴,小便短赤或淋沥涩痛之症,但药力较薄弱,适宜病情较轻者,或作清热利水药如木通、滑石药的辅助品。
2.用于心热烦燥,小儿夜啼
本品能清心火,使邪热从小便而泄,用于心热烦燥、小儿夜啼,可单味煎服或与清心安神药同用。
此外,灯心草烧灰吹喉,可治喉痹。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
灯心草含纤维、脂肪油、蛋白质。此外,含有多聚糖。
2.药理作用:本品有利尿、止血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以灯心草的一端
蘸芝麻油,点燃后迅速灸同侧常规消毒耳尖发际处的角孙穴,至出现“啪”的声音为止。
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疗效显著(山西中医,1999,1:54)。灯心草,仙鹤草,铁苋菜,蔗糖。水煎服,治鼻衄,有显效(湖北医学院学报,1982,3:36)。
灯心草还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胃肠型感冒。
萆薢
【药用】为薯蓣科植物绵萆薢 Dioscorea
septemloba Thunb.、福州薯蓣D.
futschauensis Uline ex R.Kunth或粉背薯蓣D.
hypoglauca Palibin的干燥根茎。前两种称“绵萆薢”,主产于浙江、福建;后一种称“粉萆薢”,主产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切片,晒干。生用。
【植物形态】多年生缠绕草本,根茎横走,断面黄色,生许多细长须根。茎左旋,叶三角状心形,长10cm,叶脉通常7条,下面常具白粉,花雌雄异株,雄花为向上的花序;花被6裂,能育雄蕊3,与3个退化雄蕊互生;雌花为下垂的穗状花序;子房下位,柱头3裂。蒴果近圆形,有3翅,成熟时向上反曲,种子四周有膜质的翅。花期5~7月,果期6~9月。
【药材性状】根茎多切成不规则薄片,大小不等,厚约5mm,边缘不整齐,有的有棕黑色或灰棕色外皮。切面黄白色或淡灰棕色,平坦,细腻,有粉性,有黄色筋脉花纹或筋脉点散在(维管束)。质松,略有弹性,易折断。气微,味苦微辛。

【性味与归经】苦,平。归肝、胃、膀胱经。
【功效】利湿通淋,祛除风湿。
【用法与用量】9g~15g,煎服。
【处方用名】1.萆薢、川萆薢、绵萆薢(生用,长于祛风湿)
【注意事项】 肾阴亏虚遗精滑泄者慎用。
【临床应用】1.用于膏淋,白带等症。
萆薢能利水湿而分清泌浊,为治疗下焦湿浊郁滞所致膏淋、小便混浊的要药,常与石菖蒲、益智仁、乌梅等同用;用于妇女白带属于湿胜者,可与茯苓、白朮等配伍。
2.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痛等症。
萆薢能祛风湿而舒筋通络,故可用于风湿痹痛等症,如寒湿痹痛,可与附子、桂枝等药配伍;湿热痹痛,可与桑枝、秦艽、生苡仁等配伍。
2.粉萆薢(生用,长于利湿浊)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萆薢含薯蓣皂苷等多种甾体皂苷,总皂苷水解后生成薯蓣皂苷元等。此外,还含鞣质、淀粉、蛋白质等。
2.药理作用:萆薢含的薯蓣皂苷、克拉塞林苷均有抗真菌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
单用萆薢一味,碾粉,口服,治疗高脂血症,
疗效显著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8:4)。
【其它】据考历代本草所记载的萆薢,主要来源于薯蓣科植物和百合科菝葜属植物。现时商品萆薢有:粉萆薢、绵萆薢、红萆薢、白萆薢、土萆薢之分。品种极为复杂,前二种主要来源于薯蓣科植物,后三种主要来源百合科菝葜属或肖菝葜属植物。萆薢应以薯蓣科粉萆薢和绵萆薢为正品。
地肤子
【药用】为藜科植物地肤Kochia
scoparia (L.) Schrad.
的成熟果实。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生用。
【植物形态】一年草本。茎直立,秋后常变为红色。叶互生,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2~5cm,宽1~7mm,无毛或被短柔毛,全缘,边缘常具少数白色长毛。花两性或杂性,1~2朵生于叶腋,集成稀疏的穗状花序;花被片5,基部合生,果期时自背部生三角状突起成5枚横生的翅;雄蕊5;柱头2,线形。胞果扁球形,包于5枚带翅的宿存花被内;种子横生,扁平。花期7~9月,果期8~10月。
【药材性状】果实呈扁球状五角形。直径1-3mm。外被宿存花被,表面灰绿色,周围具膜质小翅5枚,背面中央有微突起的点状果柄痕或放射状脉纹5~10条。剥落花被可见膜质果皮,半透明。种子扁卵形长约1mm,黑色,形似芝麻,扩大镜下观察可见很多小麻点。气微,味微苦。
 
【性味与归经】辛、苦,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尿通淋,清热利湿,止痒。
【用法与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
【临床应用】
1.淋证。本品苦寒降泄,能清利湿热而通淋,故用于膀胱湿热,小便不利,淋沥涩痛之证,常与木通、瞿麦、冬葵子等同用,如地肤子汤《济生方》。
2.阴痒带下,风疹,湿疹。本品能清除皮肤中之湿热与风邪而止痒。治疗风疹,湿疹,常与白鲜皮、蝉蜕、黄柏等同用;若下焦湿热,外阴湿痒者,可与苦参、龙胆草、白矾等煎汤外洗患处;治湿热带下,可配黄柏、苍术、等煎服。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膀胱热,利小便。”
2.《滇南本草》:“利膀胱小便积热,洗皮肤之风,疗妇人诸经客热,清利胎热,妇人湿热带下用之良。”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本品含三萜皂苷、脂肪油、维生素A类物质。
2.
药理作用:本品水浸剂对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孢癣菌、铁锈色小
芽孢癣菌等多种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地肤子水提物有抑制单核巨噬系统的吞噬功能及迟发型超敏反应(DTH
)。
3.
临床研究:据报道,地肤子、甘草共为粉末,炼蜜为丸,治疗乙肝。有效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9,4:35)。地肤子,水煎服,取微汗,治疗急性乳腺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山东中医杂志,1983,4: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