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药
【药用】樟科灌木或小乔木乌药Linderastrychnifolia(Sieb.etZucc.)Vill.的块根。主产于浙江、安徽、江苏、陕西等地。全年均可采挖,除去细根,洗净,趁鲜切片,晒干。生用或麸炒用。
【植物形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约5m。小枝幼时密生锈色毛。叶互生,革质,椭圆形或卵形,长3~7.5cm,宽1.5~4cm,先端长渐尖或短尾尖;上部有光泽,下面密生灰白色柔毛,三出脉。雌雄异株,伞形花序,腋生,总花梗极短,花被片6,淡绿色;雄蕊花药均内向瓣裂。核果椭圆形,熟时黑色。花期3~4月,果期9~10月。
【药材性状】根呈纺锤形,略弯曲,两头稍尖,中部膨大成链珠状,称“乌药珠”。长5~15cm,直径1~3cm。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有细纵皱纹及须根痕,或残留细根,并有横生环状裂纹。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浅棕色,稍显粉性,中心稍深有浅棕色花纹。气微香,味微苦辛。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脾、肺、肾、膀胱经。
【功效】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用法与用量】3g~9g,煎服。
【处方用名】台乌药、乌药(切片晒干用)
【临床应用】1.用于胸腹胀痛,寒疝腹痛及经行腹痛等症。
乌药辛开温通,善于疏通气机,功能行散气滞、止痛,能上入肺、脾,舒畅胸腹之气滞,故凡寒邪气滞引起的胸闷腹胀或胃腹疼痛等症,均可应用,常与木香相须为用。亦可配合香附、枳壳、郁金等同用。本品又善于散寒止痛,用治寒疝腹痛,可配合小茴香、青皮等同用;用于经行腹痛,可配合当归、香附等同用。
2.用于小便频数,遗尿。
乌药又能下行肾与膀胱,能温肾散寒,对肾与膀胱虚寒所引起的小便频数、遗尿,常配合益智仁、山药等同用。
【按语】1.乌药性味辛温,走肺脾而理胸腹之气滞,散寒凝而除疝气经行之疼痛,且能温肾,除膀胱之冷气,用治尿频遗尿之症。
2.木香与乌药皆能行气止痛,为治胸腹胀痛之要药,临床每相须为用,然木香行气力佳,且煨用有止泻之功;乌药则又善治寒疝痛经,且能温肾散寒,以治尿频遗尿之症。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生物碱及挥发油。油中的主要成分为乌药烷、乌药烃,乌药醇、乌药酸、乌药醇酯等。
2.药理作用:乌药对胃肠道平滑肌有兴奋和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其挥发油内服能兴奋大脑皮质,促进呼吸,兴奋心肌,加速血液循环,升高血压及发汗;外涂能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缓和肌肉痉挛疼痛;本品对小鼠肉瘤S180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以缩泉丸(乌药、益智仁、山药)加桑螵蛸化裁,治小儿遗尿,治疗167例,痊愈83例,好转43例(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3,5:26);以乌药蝉衣散(乌药、僵蚕、蝉衣、琥珀等)研细末,用热米汤调糊、敷脐,治疗小儿夜啼,一般1疗程(7天)治愈(四川中医,1994,5:39);乌药顺气散(乌药、麻黄、僵蚕、白芷、羌活、川芎等)水煎服,治疗脑梗塞20例,结果:治愈18例,好转2例,有效率100%(实用中医药杂志,1998,8:8)。另有用乌药为主的复方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原发性脾曲综合征等。
荔枝核
【药用】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的成熟种子。主产于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夏季采摘成熟果实,除去果皮及肉质假种皮,洗净,晒干。生用或盐水炙用。用时打碎。
【植物形态】常绿乔木,高8~20cm。双数羽状复叶,2~5对,小叶片革质,长椭圆形至矩圆状披针形,全缘。圆锥花序顶生,花小,杂性,绿白色或淡黄色,花被杯状,淡绿色,4裂。
【药材性状】种子呈长椭圆形或卵圆形,略扁,长1.5~2.2cm。表面棕红色或紫棕色,平滑略有凹陷及皱纹,有光泽。一端类圆形,有黄白色种脐,直径约7mm。质坚硬,破开后,可见肥厚子叶两瓣,灰黄色。无臭,味微甘、苦、涩。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肝经。
【功效】疏肝理气,散结止痛。
【用法与用量】3g~9g,煎服。
【处方用名】荔枝核(打碎用)
【临床应用】1.用于疝气,睪丸肿痛等症
本品药性辛温,专入肝经,功能疏肝理气、散结止痛,为治疗肝经寒凝气滞所致的疝气,睪丸肿痛的常用要药,常与小茴香、吴茱萸、橘核等药配合应用。
2.用于脘腹疼痛,痛经,产后腹痛等症
本品疏肝理气止痛,用于肝气郁滞的胃脘疼痛,可与木香同用;若用肝郁气滞的痛经及产后腹痛,可配香附同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油中成分有3-羟基丁酮等,还有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
2.药理作用:本品所含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给小鼠皮下注射,有降血糖作用;荔枝核水或醇提取物、荔枝核油具有调血脂和抗氧化作用,能降低动物血清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能对抗ALX所致的自由基损伤,提高抗氧化酶SOD活性;有对抗鼠伤寒沙门氏菌的诱变作用;荔枝核水提取物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以荔枝核烘干为末口服,治疗糖尿病,治愈7例40岁以上中老年非胰岛素依赖型无合并症的糖尿病患者(辽宁中医杂志,1986,8:31);另以荔枝核片(每片0.3g)口服,治疗30例轻型和中型糖尿病,经3~6个月治疗,总有效率83.33%(中成药,1991,11:24)。
香附
【药用】莎草科草本植物莎草CyperusrotundusL.的根茎。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广东、河南、四川、浙江、山东等地。秋季采挖,燎去毛须,置沸水中略煮或蒸透后晒干,或燎后直接晒干。生用,或醋炙用。用时碾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匍匐根茎细长,部分肥厚成纺锤形或椭圆形块茎。茎直立,三棱形,叶丛生于茎基部,叶鞘闭合抱于茎上,叶片长线形,长20~60cm,宽0.2~0.5cm。复穗状花序,顶生,3~10个排列成伞状,花深茶褐色,下有叶状苞片2~3枚,颖2列,排列紧密,每颖着生1花,雄蕊3枚,柱头3裂,呈丝状。小坚果长圆倒卵形,具3棱。花期6~8月,果期7~11月。
【药材性状】根茎呈纺锤形,有的略弯曲,长2~3cm,直径0.5~1cm。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纵皱纹,并有6~10个隆起的环节,节上有棕色的毛须(鲜叶)及残留的根痕去掉须毛者较光滑,环节不明显。质坚硬。经蒸煮者断面黄棕色或红棕色,角质样;生晒者色白而显粉性,内皮层环纹明显,中部色泽明显,中部色较深,可见散在的点状维管束。气香,味微苦。
 
【性味与归经】辛、微苦、甘,平。归肝、三焦经。
【功效】疏肝理气,活血调经。
【用法与用量】3g~9g,煎服。
【处方用名】制香附(用黄酒、醋等同蒸煮后用。疏肝止痛功效较佳)、生香附(洗净,晒干,切碎用)
【临床应用】1.用于肋疼痛,胸腹胀痛,乳房胀痛,疝气腹痛等症香附辛散苦降,甘缓性平,长于疏肝理气,并有止痛作用,对于肝气郁滞所引起的胸胁胀闷疼痛等症,常与柴胡、枳壳、陈皮、木香等同用;治疝气腹痛,可与小茴香、乌药同用;若乳房胀痛,可与柴胡、瓜蒌、青橘叶同用。
2.用于月经不调,经行腹痛
香附既能疏肝理气,又能活血调经,故为妇科疾病常用药品,适用于月经不调、经行腹痛以及经前乳房胀痛等症,可与柴胡、当归、陈皮、青皮、白芍等同用。
【按语】香附辛苦甘平,入肝、三焦经。既能入气分以疏肝理气,为治痛、肝胃不和之要药;复能入血分而活血调经,为治月经不调、经行腹痛之上品,故前人誉之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洵不诬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β-蒎烯、香附子烯、α-香附酮、β-香附酮、广藿香酮、α-莎香醇、β-莎草醇、柠檬烯等。此外尚含生物碱、黄酮类及三萜类等。
2.药理作用:5%香附浸膏对实验动物离体子宫均有抑制作用,能降低其收缩力和张力;其挥发油有轻度雌激素样作用;香附水煎剂可明显增加胆汁流量,并对肝细胞功能有保护作用;其水煎剂有降低肠管紧张性和拮抗乙酰胆碱的作用;其总生物碱、苷类、黄酮类及酚类化合物的水溶液有强心、减慢心律及降低血压的作用;香附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其提取物对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以香笑散(香附、失笑散、乌药、延胡索、细辛等各等分研末)调膏制成贴剂,分别贴神阙和关元穴,治疗痛经有良好止痛效果(江苏中医,1995,6:34);以疏肝助孕汤(柴胡、制香附、郁金、制元胡、王不留行等)治疗肝郁不孕症65例,结果痊愈45例(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9,5:22);以柴郁汤(柴胡、郁金、香附、穿山甲、浙贝等)治疗乳腺增生症(山东中医杂志,1996,10:450),以香附、菊花各15g、夏枯草30g、甘草6g,水煎服,治疗不明原因的眼高压症49例,服药4~6剂后痊愈46例,显效2例,有效1例(湖北中医杂志,1992,4:46)。另有以生香附研末治疗冲服,治疗寒热虚实各种腰痛,用香附为主的复方治疗男性乳房发育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佛手
【药用】云香科小乔木或灌木佛手柑CitrusmedicaL.var.sarcodatylisSwingle的果实。主产于广东、福建、云南、四川等地。秋季果实尚未变黄或刚变黄时采收,纵切成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生用。
【植物形态】常绿有刺小乔木。幼枝略带紫红色。叶草质,具透明油点。花单生、簇生或总状花序,紫色或白色。种子7-8粒,卵形。
【药材性状】干燥果实为纵切片,呈椭圆形或卵圆形。质硬而脆,受潮后柔韧。气香,味微甜后苦。(广佛手片较薄,较大;川佛手片较厚,较香;建佛手较小,较淡。)
 
【性味与归经】辛、苦、酸,温。归肺、脾、胃、肝经。
【功效】疏肝理气,化痰宽胸。
【用法与用量】3g~9g,煎服。
【处方用名】佛手陈佛手佛手片佛手柑(晒干,切片用)
【临床应用】1.用于肋疼痛,胸腹胀痛等症
本品气味清香,药性平和,虽属辛苦而温之品,却无燥烈之弊,能入肺、肝、脾、胃四经,对诸气滞均可应用,用治肺气郁滞胸闷及脾胃气滞,可配木香、枳壳等同用;用治肝气郁结痛及肝气犯胃之症,可配青皮、川楝子等同用。
2.用于痰多咳嗽
本品化痰止咳之力较弱,而兼理气宽胸之功,故对咳嗽日久痰多,而见胸膺闷痛者甚为适宜,可配橘络、丝瓜络、枇杷叶等同用。
【附药】佛手花:
即佛手柑的花。功用与用量用法与佛手相似。
【按语】佛手,辛、可、酸、温,气味清香,功能疏肝,且行肺胃气滞,又能化痰。虽疏肝之力逊于青皮,化痰之功弱于陈皮,然一物而兼理肺脾肝三经之气滞,平和而无燥烈之弊,是其所长焉。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佛手含挥发油、香豆精类化合物。主要成分有佛手内酯、柠檬内酯、橙皮苷、布枯叶苷(地奥明)等。
2.药理作用:佛手醇提取物对肠道平滑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有扩张冠状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高浓度时抑制心肌收缩力、减缓心率、降低血压、保护实验性心肌缺血;佛手有一定的平喘、祛痰作用;佛手多糖对多环节免疫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可促进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明显对抗环磷酰胺所致的免疫功能低下。
3.临床研究:以本品30g,加蜜糖适量泡汤代茶饮,或配半夏、茯苓等煎服,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效果满意(金华医药,1979,12:24);以佛手酒浸剂,适量内服治胆绞痛,对胆石症引起胆绞痛经常发作者,可起到长期缓解作用(内蒙古医学院论文汇编,1959,1:50);以本品配败酱草,治小儿传染性肝炎,可使患儿精神好转、食欲增加、黄疸消退,对改善症状有帮助(中医杂志,1957,7:361)。另有用佛手为主的复方治疗消化不良,脘腹胀满、胃痛等,效果明显。
香橼
【药用】云香科小乔木枸橼CitrusmedicaL.或香圆C.wilsoniiTanaka.的成熟果实。主产于浙江、江苏、广东、广西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趁鲜切片,除去种子及瓤,晒干或低温干燥。香圆亦可整个或对剖两半后,晒干或低温干燥。生用。
【植物形态】为常绿小乔木或灌木。叶互生,叶片矩圆形或倒卵状矩圆形,长8~16cm,宽3.5~6.5cm,边缘有锯齿;叶柄短,无翅,顶端几无关节。总状或圆锥花序腋生,花常单性,雄花内面白色,外面淡紫色;雄蕊30枚以上;雌花子房上部渐狭,10~16室,果实卵形,矩圆形或近球形,顶端常有宿存的花柱,熟时呈柠檬黄色,果皮粗厚而芳香。花期4~6月,果期8~9月。
【药材性状】果实为圆形、长圆形或卵形。表面黄色或黄绿色,有不规则皱缩,并散有多数凹下的油点。商品多横切或纵切成薄片。横切片直径4~10cm,厚2~5mm。边缘呈波状,中果皮宽1~3cm,黄白色,有不规则网状突起的维管束,瓤囊10~17室,呈车轮状。纵切片中心柱较粗壮。质柔韧。气清香,味微甜而苦辛。

【性味与归经】辛、苦、酸,温。归肝、脾、肺经。
【功效】疏肝理气,化痰。用于肝胃气滞,胸胁胀痛,脘腹痞满,呕吐噫气,痰多咳嗽。
【用法与用量】3g~9g,煎服。
【处方用名】香橼香圆陈香橼香橼皮炒香橼灸香橼(麸皮扮炒)
【临床应用】1.用于肋疼痛,胸腹疼痛等症
本品性味辛苦酸温,而气清香,既能疏肝理气,又能和胃宽中、行气止痛,功效类似佛手,对于胸腹胀痛、肋疼痛等症,可与香附、郁金、瓜蒌等药配伍应用。
2.用于痰多咳嗽
香橼皮性味苦温,又能燥湿化痰,功效类似陈皮,故可用于痰湿壅滞或兼有气滞咳痰之证,常与半夏、茯苓等配伍。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枸橼及香橼均含橙皮苷、柠檬酸、苹果酸、维生素C及挥发油等。
2.药理作用:香橼具有抗炎作用;能降低马血细胞之凝集;有抗病毒作用;有促进胃肠蠕动,健胃及祛痰作用。
3.临床研究:以香橼、附子、吴茱萸各10g,神曲20g,水煎服,治疗浅表性胃炎280例,治愈好转率为95%(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4,2:4);用胃痛宁(党参、五灵脂、白术、陈皮、香橼、佛手)治疗因胃、十二指肠急、慢性炎症、痉挛、溃疡等引起胃脘痛120例,总有效率98%(陕西中医,1995,7:300);辨证治疗胃癌前期病变PCL68例患者临床观察,其中脾虚气滞型用香橼枳术汤加减(香橼皮、枳壳、白术、白芍、陈皮等),结果临床有效率超过90.%(北京中医,1994,3:16)。
玫瑰花
【药用】蔷薇科灌木植物玫瑰RosarugosaThunb.的花蕾。主产于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四川等地。春末夏初花将开放时分批采摘,除去花柄及蒂,及时低温干燥。生用。
【植物形态】灌木。茎枝有皮刺和刺毛,小枝密被绒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5~9,椭圆形或椭圆形状倒卵形,边缘有钝锯齿,上面光亮,多皱,无毛下面有柔毛和腺体,叶柄和叶轴有绒毛,疏生小皮刺和刺毛;托叶大部附着于叶柄,边缘有有腺点;叶柄基部的刺常成对着生。花单生或数朵聚生;花冠鲜艳,紫红色,芳香;花梗有绒毛和腺体。蔷薇果扁球形,熟时红色,内有多数小瘦果,萼片宿存。
【药材性状】花蕾略呈半球形或不规则团状。直径1~2.5cm。花托半球形,基部钝圆与花萼基部合生。萼片5,卵状披针形,黄绿色或棕绿色,被子有细柔毛。花瓣宽卵形紫红色,有的黄棕色,呈覆瓦状排列,雄蕊多数,黄褐色,长于花柱。体轻,质脆。气芳香浓郁,味微苦涩。
 
【性味与归经】甘、微苦,温。归肝、脾经。
【功效】疏肝理气,和血散瘀。用于肝胃气痛,食少呕吐,月经不调,跌扑伤痛。
【用法与用量】3g~4.5g,煎服。
【处方用名】玫瑰花(晒干用)
【临床应用】1.用于肋疼痛,胸腹胀痛及乳房胀痛等症
本品气味清香,善能疏肝理气而解郁,主要适用于肝气郁结、胸闷痛及肝胃不和、脘腹胀痛、嗳气则舒等症,可配合白残花、佛手片等药同用;对于经前乳房胀痛可配青皮、橘叶、川楝子等同用。
2.用于月经不调,跌仆伤痛等症
本品又入血分,具有和血散瘀作用,治疗月经不调,以及损伤瘀血等症,可配合当归、川芎、泽兰叶等药同用。
【附药】代代花:
云香科植物代代花的花蕾。性味甘、微苦,平。功能理气宽胸,开胃止呕。适用于胸闷不舒、不思饮食、呕恶等症。一般用量0.9至3g,煎服。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香茅醇、牻牛儿醇,橙花醇、丁香油酚,苯乙醇。此外,尚含槲皮苷、鞣质、脂肪油、有机酸等。
2.药理作用:玫瑰油对大鼠有促进胆汁分泌作用;玫瑰花对实验性动物心肌缺血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3.临床研究:用玫瑰舒心口服液(由玫瑰花、柴胡、枳壳、川芎、香附、白芍组成)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100例,缓解心绞痛总有效率为98%,心电图改善率为75%(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7:414);玫瑰花糖膏(玫瑰花100g捣碎、与白砂糖300g混匀,置阳光下,待糖溶化后服用)日服3次,每次10g。可以治疗胃痛、消化不良、肺结核咳血,此膏可以长期食用,具有强身健体,和脾健胃,润肤美容之功;以玫瑰花12g,半夏、红枣、苏梗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可用以治疗梅核气(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9,3:25)。
|